欢迎来到武汉亚心总医院!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科视点

『会议』房颤研究进展面面观!——亚心总医院成功举办“心房颤动治疗新进展”高峰论坛!

作者:亚总    发布时间:2021-07-23 08:53:41

为进一步规范房颤诊疗流程,提高医院房颤患者的诊疗和管理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最大限度降低房颤卒中的发生率,2021年7月17日-18日,“心房颤动治疗新进展”高峰论坛在武汉亚心总医院九楼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论坛以专题汇报、专家点评、病例荟萃等形式进行,集结了众多电生理治疗领域专家,对房颤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与探讨,包括房颤的综合管理、消融治疗、抗凝治疗等内容,为全国同道奉献了一场房颤领域的学术盛宴,多方面地展现了我国房颤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次论坛共持续两天,以专题汇报、专家点评、病例荟萃等形式进行,由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房颤领域的专家分别进行主持和汇报。



会上,亚心总医院院长苏晞教授致辞,他表示,希望论坛一如既往的在心律失常和房颤领域展开讨论,继续对我们国家的重大慢病,影响老百姓的常见疾病,同时也是心血管领域的主战场——心房颤动,这一领域进行学术讨论、经验分享、规范培训。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阐述了房颤综合管理亟需回答的问题。黄从新教授表示我国房颤患病率及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对于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2020 ESC指南提出诊断-评估-治疗的新模式,由“CC”路径向“ABC”路径过渡。另外,目前房颤筛查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筛查工具的规范使用、卫生经济学研究缺乏等。对于房颤的卒中预防方面的问题,黄教授也再次强调了合理应用口服抗凝药的重要性,此外,黄教授指出,应高度关注早期节律控制,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节律控制优于室率控制。



随后,苏晞教授从为什么要进行房颤患者综合管理、中国房颤患者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房颤中心的现状与未来,以及房颤(ABC)整体路径管理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于当下房颤治疗的思考。苏晞教授指出,目前,全球房颤患者数量巨大,尤其是中国,随着年纪的增大,中国有大约四分之一40岁以上的患者可能会患有房颤,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抗凝治疗取得巨大进步,已初步建立了从技术深入体系,新的医疗模式和房颤整体治疗形式的改变,而构建多学科合作模式,倡导房颤患者综合管理,对于中国房颤中心联盟的工作,对我们国家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海波教授为大家展现了房颤消融技术迷宫手术径线的启示。宁波市第一医院储慧民教授对ICE在一站式中的应用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指出,ICE是替代食道超声重要的手段,对TEE是个很好的弥补。ICE指导下的左心耳封堵可以达到全程无射线,当ICE导管进入左房时也可采用X线引导。



紧接着,香港亚洲医疗集团欧阳非凡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张志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过常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桑才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炎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华正东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韩宏伟教授等专家分别带来了精彩的专题演讲。现场学习氛围浓烈,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心房颤动治疗新进展”的培训学习,受益匪浅。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房颤第一患病大国,目前至少有1000万人罹患房颤,房颤是老年人群高发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但目前大家对房颤的危害认识还不足,大多数房颤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据统计,20%的脑卒中是由房颤所导致。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房颤病人发生卒中的风险需要由医生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有卒中或血栓栓塞病史等。因此,房颤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次论坛除了对目前的房颤治疗最新研究进行了分享,同时也对未来的房颤治疗新模式进行了展望,路漫漫其修远兮,房颤相关研究仍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中,也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讨论。





据悉,去年11月,亚心总医院被授予“中国房颤中心通过认证单位名单”及“规范抗凝先锋奖”,这标志着亚心总医院由多学科构成的房颤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医院房颤诊疗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新时代。在院领导、房颤中心委员会和各学科专家、团队的共同合作下,亚心总医院房颤中心必将建设成为先进的规范化诊疗中心,造福广大房颤患者,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周边居民健康事业的发展。


(本图文中的部分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素材作仅为健康科普使用,若不慎涉及原创相关版权,将深感抱歉并及时作出删除处理,联系方式4000-800-600)




晚间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