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武汉亚心总医院!

 首页 > 百姓口碑

铿锵玫瑰勇担当,抗“疫”一线绽芳华——武汉亚心总医院抗疫“女战士”纪实

作者:亚总    发布时间:2020-03-08 12:02:47

疫情的发生,注定了这个春天的不平凡,而有这样一群人,却是这个不平凡的春天里最美的风景。在家里,她们是妻子、是女儿、是妈妈,但在疫情面前,她们是英雄、是战士。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勇往直前,直面挑战,每一方抗疫阵地,她们的身影都英姿飒爽、熠熠生辉。她们用勇敢、担当和仁爱,扛起抗疫防控的重任,凝聚起澎湃、强劲的巾帼力量,成为疫情防控战场上的“半边天”,书写出动人的抗疫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故事,感受她们的风采。




妇产科:一起守护大家的“家”



疫情爆发以来,不知不觉中,武汉已经被“隔离”了40多天。这40多天,对于亚心总医院妇产科的全体医护来说,仿佛有几个世纪那样漫长。当大家“坐”困“围城”时,她们却以日均过“万”的步数,逆行于战“疫”一线的每一个角落,守护在每一个最危险也是最需要她们的地方。疫情就是命令!一声令下,她们只会勇往直前,她们深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生死的狙击战,这是一场来势汹汹但终将胜利的战役!


妇产科的抗疫“娘子军”


整个春节期间,这群抗疫娘子军没有休息过一天,在亚心总医院未被征收为定点医院之前,妇产科所有项目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让江城的妇女们因为肺炎疫情而身处更加危险的境地,是她们的使命。政府一声令下,亚心总医院被征收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后,妇产科全体医生护士助产士又全员上阵,投入战疫,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病魔比速度,为生命抢时间!“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妇产科郎雁主任道出了众多妇产科女同胞的心声。


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


疫情初期,她们顶着对病毒的陌生与不确定性的压力,为孕产妇拼尽全力。有的产妇在产房生产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郎雁主任说:“产妇如果戴口罩就使不上劲,一切都增加了我们的风险,但是生孩子是老百姓的刚需,我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护她们周全!”


郎雁主任亲自写给患者的“爱的字条”


长时间在隔离病房的“缺氧”状态,使几位年轻的妇产科医护姑娘们出来就晕倒了,当她们醒来的第一句话,依然是惦记自己的工作,她们所担心的,是自己一旦倒下,会给自己的战友带来负担与压力。在困难面前,她们一致认为,应该使出自己所有的力量,拯救自己的家园与同胞于水火之中……


当郎雁主任带领着她优秀的妇产科团队在病房拼尽全力时,在她的背后,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发起“全家总动员”,为疫情奔走——郎雁主任的亲妹妹四处组织募捐各种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作为警察的丈夫也一直坚守在疫情一线,没有回过家,夫妻俩只能隔着手机屏幕,为对方打气。


妇产科加油!亚总加油!武汉加油!


整个妇产科,并不乏这样的“夫妻档”,他们都在抗疫一线,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科室的徐映锋副主任医师,与同在儿科的丈夫吴俊医师,将家中年幼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父母,托付给亲戚照顾,夫妻俩双双奋战在一线,他们所在的病区虽然仅仅隔着一个大厅,但见面却成为这个时期最大的奢望;还有张莉萍医生,与在儿科的丈夫刘学军副主任医师,也是“全然不顾”正在初三关键时期的儿子,将他送往盘龙城的外公家,夫妻俩义无反顾走向一线……连续多天,他们或者没有见过面,或者仅仅只是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远远地看上一眼,甚至,他们隔着口罩说的话对方都听不清楚,但是他们彼此都知道,这个共同的“家”需要他们来守护。


这个“家”我们来守护!


如今,武汉的疫情正在好转,床位不再紧张,重症逐渐康复,新增病情较轻,这是黎明在眼前,曙光在前方!她们的努力,终于看到了回报!


为奔赴下一个“战场”做准备!


3月3日早上,妇产科团队支援的18楼一区患者全部转出或出院,18楼一区的45张病床终于结束了“历史使命”,关掉了!然而,稍作休息,这群娘子军又将奔赴下一个“战场”——为新生命大开“生门”,继续为广大孕产妇保驾护航!



医学影像科:“疫”线排头兵,守好战“疫”第一线



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的“一道坎”,医学影像科接触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数量可想而知。他们面对的是全院所有的科室,他们在为病人检查时,与病人零距离接触,说他们是将自己暴露在病毒中,一点也不夸张。然而,面对这样危险的工作环境,自1月6日医院开设发热门诊以来,医学影像科所有人员均坚守在一线,其中,仅超声科就有29名女性同胞。


医学影像科的大家庭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依然坚守一线


科室主任马小静,已经在临床一线工作了36年。在这场疫情中,她是一位有着医生与病人双重身份的“女战士”。


工作中的“女战士”马小静主任



我们难以想象,这位坚强的女战士在这次疫情中经历了怎样的打击——自己奋战不休,不幸感染;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自己却无能为力;甚至,当无情的病毒夺去自己亲人的生命时,她依然没有一点办法……“作为医生,看到病人涌进医院,通过影像检测,发现新冠肺炎的阳性率非常高,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到新冠肺炎如此可怕与陌生,且传染性极强,眼看着它们侵蚀我的战友和我的亲人们的健康,我又感到非常难过。”


然而,接二连三的坏消息并没有打倒马小静主任,严重的时候,她全身乏力,躺在病床上什么都吃不进去,正常人不到一分钟就能吃完一个鸡蛋,而她却要花费二十分钟才能吃完。病毒带给她的,是极度的生理与心理的挑战。然而,至始至终,她都坚信,自己一定会是最后的赢家。


“我觉得我一定能战胜这个疾病,病毒打不倒我!我们医院有很好的医疗条件,我坚信同事们能够治好我的病,我更有必胜的决心。就算我吃饭咽不下去,吃药吐出来,我也要压抑住对疾病的恐惧。”马小静主任说。“冲上前线是医生的使命,我责无旁贷并且毫无怨言”。疫情中,马小静主任除了感受到了病毒的无情,更感受到了人间温暖,她也为遭受苦难的人们落下眼泪。


“自己是安全的,才能冲到一线。”尽管身心早已备受病痛折磨,但是马小静主任依然心挂科室,时刻不忘“告诫”科室的战友们注意安全。


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人缺席


超声科医生曾熙双手一沾消毒水就会脱皮,并奇痒无比,她在平时工作中就只能戴手套上班。抗疫期间,去隔离区需要三级防护,每次出进隔离区穿脱隔离衣、防护服需十几次手消……正值爱美的年龄的她,一双手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但这位乐观的姑娘却笑着说:“双手脱完皮后,都会长出新的皮肤出来,到时会不会嫩得像婴儿呢?”


用我“惨不忍睹”的双手,换取你们的健康,值!


放射科技师姜严严因为CT显示肺部有局部感染灶,被迫在家自行隔离,最后经过两次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后,又在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因为戴着口罩,她需要更大声地说话病人才能听得清,长时间的“喊话”让她每每工作结束,喉咙都干得可以一口气喝掉一大瓶水;穿着防护服时,里面的衣服全部湿透,常常一整天全身上下都是湿漉漉的……然而,再多的困难也没能打倒这位姑娘,她还是兢兢业业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奋战在抗疫一线。


我们一起加油!


“我希望疫情快点过去,经过了这一场,现在最想拥有的幸福就是平静的日常生活。”这是马小静主任现在最大的愿望,也是亚心总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


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那些挺身而出的凡人,正是这群娘子军,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了一座抗疫长城。



护理部:最“平凡”的守护者,撑起临床“半边天”



短短几十天,近25万人次的护理记录、近14万人次的P.O,加上数以万计的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检测……一个个数据,已经不足以说明护理部女同胞们在一线的坚守。


这群可爱的护理部女同胞,一直是医生们的最好拍档,她们是撑起临床的“半边天”。



老家在湖北黄冈的护士石婷,本已回到老家过年,当她得知武汉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1月23日武汉“封城”后,她毅然让家人在1月25日大年初一,把自己送到武汉高速路口,再由武汉的志愿者接回医院,返回工作岗位。在护理部,像石婷这样的“逆行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接到疫情防控任务后,纷纷选择了放弃了休假,他们中有的老家在江西,还有的远在内蒙古,但是,面对疫情,她们二话不说,在阖家团圆的日子,却坚定地踏上了离家的路。正是因为她们,在中国人的传统春节里别离父母、爱人、子女,与病患同行、与恶魔抗争,我们的城市才有希望,武汉的明天才有希望。


最美“逆行者”石婷


心脏中心的夏淑云护士,她和同为医务人员的丈夫,不顾家里人反对,夫妻双双收拾好行李,把年幼的孩子留给老人,主动请缨支援一线。一次准备了半年的行李“进去”的夏淑云,从来没有想过在战疫结束前回家。她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在做应该做的事。她感激,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灾难让她和同事们更加紧密相连,在护理部这个团结的大家庭里,有为了她能够第一次和家人吃团年饭,主动顶班的同事,有为了她们能够吃上宵夜细心奔波的领导,有为了能让她们休息得更好,不辞辛苦跑上跑下的同事……


透析中心李花花护士长,从医院开始筹建五楼发热病区,到参与五楼护士长值班,顾不上家里年幼的两个孩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这次,面对一个有“扎针恐惧症”的患者,她不但凭借自己娴熟的业务技能,“一针见血”地将针扎进患者的血管,更是用自己的自信和专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在这个特殊时期,很多患者的心理都非常脆弱,而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与细心。”李花花护士长说道。


“一针见血”李花花护士长


许晓贺护士长带领消供中心的姑娘们,用有限的材料,为隔离病区的同胞们裁减出一个又一个“方便口袋”,除此之外,她们还巧妙地改造“隔离面罩”和改良版“防护帽”……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CSSD出品”。


改良版“防护帽”


亚总“CSSD出品


除了院内,护理部的女同胞们更是将服务“延伸”到了院外,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群”解决“燃眉之急”。居家护理部祝丹琴护士与普外科张红丹护士长、代幸护士、呼吸内科朱巧娜护士长以及急诊张治平主任等,共同出诊3次,共计5人次患者进行上门服务,为其实施健康评估以及护理操作,为患者及其家人在特殊时期解决“刚需”。


疫情来袭,我们上门为您解决“刚需”


张红丹护士长到患者家里做PICC维护


亚心CCU的医疗助理彭芳,原是CCU的一名护士,关键时刻,她不忘“娘家”,放弃休假,主动请缨上一线……有人说:“彭芳,你已经不在护理岗位了,可以不参加的。” 而她却说:“这是医务人员的天然使命!如果我还在一线,肯定责无旁贷,即便离开了一线,但思维和技能都还在,护理部是我永远的‘娘家’,我的姐妹们需要我,我没有理由不参加!”


彭芳:护理部是我永远的“娘家”!


“从没想过去感动别人,感动社会,穿上了工作服,我们就是患者的亲人。我们很普通,我们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诚如护理部胡柳主任所说:“疫情没有来袭以前,我们是这样;现在疫情来袭,我们也是这样;等待疫情过去了,我们还是会这样。”只是,她们用自己的“很普通”、“很平常”承载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新希望。



行政后勤:你们守护患者,我们来守护你们!



这次疫情中,还有这样一群娘子军,她们不是医务人员,却用自己的方式奋战在“一线”,她们或坚守在工作岗位,四处奔波,筹集物资,保障供给,或在家中坚持办公,同心协力,以平凡而踏实的工作,守护着后勤保障这条补给线、运输线、生命线……默默筑起抗疫“堤坝”的基石,为一线战士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财务部曹燕经理,一直坚守岗位整整40余天,作为女儿,父亲突发急性心梗她没能守护在父亲身边;作为母亲,每天面对已经在奶奶家一个多月的孩子的追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她无语凝噎;作为妻子,她和援建雷神山的丈夫,只能互相鼓劲,盼望疫情早日结束,全家团圆……或许,作为女儿、妻子、妈妈,她是“不合格”的,但是,暂时的舍弃“小家”,也是为了我们的“大家”。


曹燕经理坚守岗位40余天


后勤部吕静经理,更是全家齐上阵——老公成最“硬核”家属外援,和她一起为一线的战士们募集和搬运物资。


最“硬核”家属外援


行政部平均年龄不足26岁的文员和助理们,她们用小小的身躯扛起全院所有感染病区物资耗材和防护用品的配送工作,推着一车又一车堆起来比她们还高的货物,一趟趟往返于病区和仓库间……面临着感染的威胁,90后她们绝对不是人们口中“垮掉的一代”,她们可爱可信、可干可为,源源不断地为一线提供可靠、有效的后勤保障,使前线的战士无后顾之忧,永远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


年轻的她们,很棒!


管家部的清洁阿姨们,更是用勤劳的双手“扛”起院内清洁的重任。每天数百桶的垃圾与医疗废弃物,她们必须必平时更小心,花费比平时更多的精力来好好处理,稍有不慎,不但自己会感染,还会造成大规模的院内感染,有时候,她们一天处理的垃圾与医疗废弃物,就高达200多桶。她们需要克服恐惧心理进入病区进行清洁工作,一遍遍的清洁与消杀,她们用汗水筑起了大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食堂的后勤阿姨们,为了能让一线的战士吃上一口热饭,她们起早贪黑,为让大家吃上最新鲜、最可口的饭菜默默地付出……她们是最美的“天使之盾”。


最美“天使之盾”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疫情的发生,让我们逐渐习惯了口罩与防护服下藏起容颜的她们,在武汉亚心总医院,还有许许多多这样坚毅的女战士,为打赢疫情防空狙击战贡献巾帼力量。大“疫”面前,她们坚守岗位的身影,真美!


别样“三八” 战“疫”有她

抗击疫情“女战士”,

身先士卒赛须眉;

临危受命齐披甲,

星夜兼程保平安;

待到春暖花开时,

不负春光不负卿。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让我们致敬了不起的她们!



晚间门诊